零售「策」局:品牌自營與全盤掌控
零售往往是品牌營銷的最終目標,如果無法將商品帶到顧客手上,最準確、最有效的營銷策略都只是一場空。過往零售的工作,品牌的專門實體店固然是重要渠道,但亦有很大部分落在零售商的手上。當我們進入數碼世紀、疫後年代,營銷的生態大幅改變,能否再一次改革零售模式,甚至可以完善消費體驗?
品牌與零售商的「共生」
在這裡先不厭其煩再重申一次,在數碼化之下消費模式其實已大不相同:網購普及令實體店的功能改變,這在《零售「策」局:整合「全渠道零售」的重要性》的文章中已有探討。但即使網絡在零售中越來越舉足輕重,有些生態似乎仍未改變:不少品牌將自己的網購系統交到一些大型的網上零售平台之上,如 HKTVmall、amazon、樂天等等;而線下的銷售更是無法離開零售商。

品牌與零售商的「衝突」
這當然有一定的好處,因為零售商有更為龐大的物流、銷售資源,亦可以為品牌節省店面、員工等等支出,是不可或缺的銷售渠道。但從另一方面看,過份依賴零售商亦有其弱點,最為明顯的是消費者數據的缺失。大量銷售數據掌握在零售商的手上,品牌要知道產品的受歡迎程度、市場變化將更為困難;單單依賴市場調查研究,亦缺乏確切營銷數字的分析優勢。
同時品牌亦受到零售商的限制,如實體店的話,難免要爭逐貨架位置、商談輔助銷售如 POSM 的擺放;而購物體驗、付款方式,都要「受制於人」。即使在網購平台,對品牌的頁面設計、廣告版面的投放,亦顯得諸多制肘。

為取得更大的自由度、建立更貼近品牌風格的銷售模式,同時亦想取得更為實時精確的消費者數據,不少品牌開始設立自己的網上商店並與實體專門店並行,打造出自家的銷售風格、提供專屬的消費體驗,「品牌自營」的學問因此應運而生。
甚麼是「品牌自營」?
「品牌自營」並不代表網購單一化,其旨在整合不同的銷售方式,打造一體化的品牌形象:由實體店、自營網店,以至社交網專頁等等,都保有良好體驗與及一致性,從而提升品牌形象,同時加強顧客的歸屬感與及忠誠度。而「品牌自營」的其中一個關鍵,就是將品牌網站轉化為自營店。過去顧客在品牌網站了解產品之後,無論是親身到零售商還是到網上零售平台購買,過程中都會遇上各種支節,影響購買決定;品牌本身亦無法追蹤整個消費流程,無法分析或紀錄顧客的銷售行為。但如果品牌網站與自營網店直接連繫,就可以進一步提高轉化率,同時他們的瀏覽方式、購買過程亦可紀錄在案,對於優化、完善消費體驗大有裨益。

品牌「多瓣數」更要自營
「品牌自營」與產品涵蓋多種範疇、或者備有多款系列的品牌更為相得益彰。例如 nestle 雀巢集團的購物平台可見一斑,由配方奶粉、調味料,以至咖啡、健康食品、穀類早餐,甚至是雪糕以至寵物食品,都在自營網店平台中整合起來。這樣的統一運作除了更方便顧客之外,亦會帶來數據分析與及營銷的優勢。試想像一下:原本想買咖啡的顧客,可能會順便選購奶類產品、雪糕或者貓食,變相增加了銷售額。同時購物體驗亦可以更為良好,更易滿足「買滿一定金額即可免費送貨」的門檻之外,更可加入跨系列的優惠,如咖啡與奶粉的聯乘,或者瘦身商品與健康早餐的聯乘等等。方使顧客之餘,品牌亦可了解更多顧客的消費模式,從而作出更為精準的行銷策略。

當然自營網店只是「品牌自營」其中一環,更重要的是有效整合各式渠道,將實體店、自營網店完美契合,顧客的購物體驗更好之餘亦有助品牌形象的建立,同時亦可以有效取得大數據,在各方面都對營銷百利而無一害。再加上身邊的數碼營銷達人助你整合數據、釐定相應銷售策略,自然可以事半功倍,盡攬數碼世代的各式商機。